☰
【迷你四驅車 強化改造指南 | Mini 4WD Machine Setting Guide】
這裡會介紹令你更能享受改造迷你四驅車的基礎知識!
縱然只是「把迷你四驅車改造得更快」,也可以分為彎路快或直路快等等,根據賽道或策略更令四驅車的改造變得多種多樣。本頁會為挑戰迷你四驅車競速的車手提供四驅車改造和配置的基礎知識。
推薦給初次使用螺絲批和剪鉗的朋友觀看!
【YouTube影片】來試試組裝迷你四驅車(MA底盤)吧
由組裝前的準備﹑螺絲批和剪鉗的使用方法﹑到最後完成迷你四驅車的組裝為止,這段影片會作出手把手的詳盡講解教導。歡迎於初次製作迷你四驅車的時候當作參考。
學習於迷你四驅車改造上的各個重點部分
以下連結的影片會分別講解改造四驅車的不同重點。
制動裝置篇
制震鉛塊編
摩打篇
導輪篇
齒輪比篇
四驅車的速度由摩打操控
四驅車摩打有加速重視﹑頂速重視﹑性能平均等各式各樣的種類,每次更換都會為四驅車的特性帶尺巨大變化。於多坡度或彎路的賽道選用加速重視的摩打,直線較多的賽道就選用頂速重視的摩打這樣都是一種基本的概念,然而到最後哪種摩打才是最好都是取決於賽道。當把四驅車原裝摩打換成其他摩打的話,無論是選用哪種摩打都會同時提升了四驅車入彎的速度,如果摩打以外的零件仍然保持原裝的話就會令四驅車飛出賽道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如果更換摩打的話亦應該同時把四驅車的全體性能都一併提升。
■更換齒輪以作更細緻的調整!
當想要作出更細緻的調整,你就需要考慮由齒輪套裝入手。把加速重視的摩打調整成稍微追求頂速,把頂速重視的摩打稍為提升加速力…等等透過摩打和齒輪比的組合就可以達到配合賽道的細微調整。
■更換輪胎和輪圈以作更細緻的調整!
於同一的摩打和齒輪比的組合下,選用較小直徑的輪圈就可以調整成加速重視,而選用較大直徑的輪圈就可以調整成頂速重視。更進一步,裝配上較薄的輪胎就會偏向加速重視,而裝配上較厚的輪胎就會偏向頂速重視。如是者透過摩打的種類+齒輪比+輪徑+胎徑的組合就必定可以探索出最適合賽道的性能配置。
回轉部分的軸需要保持潤滑
把導輪﹑軸承﹑齒輪等四驅車的回轉部分保持潤滑(減少摩擦阻力)可以提升四驅車的頂速﹑加速力﹑過彎速度甚至是行走時間。減少摩擦阻力的基本就是如同說明書所指示的「仔細塗抹潤滑劑」。另外當四驅車行走時有機會沾上灰塵,因此定期的維護保養﹑清潔及塗抹潤滑劑亦都十分重要。然而需要注意如果潤滑劑塗抹過多的話潤滑劑本身就會反過來形成阻力。除了四驅車原裝附屬的潤滑劑以外,採用更潤滑的「迷你四驅車F型潤滑油(混合氟素樹脂)」或潤滑油筆等高性能潤滑劑可以得到更亮眼的效果。
■採用滾珠軸承令回轉更暢順
想把四驅車運轉更潤滑暢順的話,將容易產生摩擦阻力的軸承換成滾珠軸承也是一個好辦法。齒輪﹑軸承﹑導輪等等各部分都加入或更換成滾珠軸承的話必定可以大幅減低摩擦阻力。
抓地力強的輪胎未必一定快?
雖然真車的比賽上會重視輪胎的抓地力,但是換個角度去看,抓地力強的軟身輪胎就是摩擦阻力大的輪胎。於迷你四驅車當中,軟身輪胎會增加轉彎時和賽道路面的摩擦,從而降低過彎速度。相反,過彎速度下降亦象徵了轉彎會更穩定。選用硬質輪胎高速滑過彎位?還是用軟質輪胎穩定轉彎?再加上是要把前後左右都統一用上相同的輪胎?還是要用上不同的輪胎?依據賽道不同會有其最適合的配置。
■輪胎闊度亦會影響抓地力!
不只軟硬度,輪胎的闊度亦同樣重要。就算是同一種輪胎,只要闊度(輪胎與路面接觸的部分)越窄﹑摩擦阻力就會越少。例如拱形輪胎那樣接地面是曲面的輪胎雖然看起來很闊,但實際上與路面接觸的表面極之細小,不容易令轉彎速度下降。
■其次,左右輪胎的距離都會影響抓地力!
左右輪的間距(輪距)闊的話,因內輪差的影響做成轉彎時的摩擦阻力亦會增大,配置會更偏向穩定性(降低轉彎時的速度)。偏移胎面輪胎(梯形輪胎)是一種可以透過變更裝配方向來改變輪距幅度的輪胎。與拱形輪胎併用的話就可以形成內側﹑中間(拱形輪胎)﹑外側三種輪距的配置設定。
跳躍要靠減速裝置和制震鉛塊來控制
當四驅車變快後就有機會於跳躍路段因為跳太遠而飛出賽道。能有效防止這個情況發生的就是「減速裝置(剎車裝置)」和「制震鉛塊(避震器)」。減速裝置可以透過調整與路面接觸的減速海棉的摩擦力﹑配置的數量(面積)以及厚度等等,控制跳躍前的速度﹑飛躍距離和飛躍姿勢。而跳躍後著陸的衝擊就可以靠制震鉛塊的裝設位置和重量(裝設數量)來控制。究竟是要靠輕微的減速和輕量的鉛塊來僅僅成功走過路段,還是要以強力的減速和重型的鉛塊來安全透過路段?縱然安全走完賽道,亦有機會被對手的放棄確實性換來速度的配置打敗。因此根據對手和賽道去作配合的配置是十分重要。
■不同的賽道和四驅車有其最佳的著陸姿勢
著陸的基本是以「能夠即時加速」的狀態著陸。如果著陸後四驅車彈跳了的話就會令加速步伐變遲,形成時間損耗。上斜路段的前傾姿勢著陸﹑或者下坡時的後傾姿勢著陸都會令制震鉛塊難以完全吸收震動做成四驅車彈跳。
■注意哪個路段最重要來分配改造資源
遇上賽道有複數的跳躍路段﹑著陸地點有水平﹑上斜﹑下坡等不同情況的話,想要在全部路段都達成理想的著陸狀態是非常困難的。這個情況下,留意分析哪一個路段的著陸最會影響時間(例如著陸後有長直路),或者哪一個路段最危險(例如著陸後有不穩定的路段)去作配合路段的改造是基本的做法。
輕就是快!然而...?
在競速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四驅車的輕量化。四驅車變輕的話對摩打的負擔也會減輕,就算是配置同樣摩打的四驅車,就算只是輕了1克也會在加速力和頂速更有利。同時輕量化之後重心位置也會產生變化。一般來說重心越低﹑越靠近中心的話就可以行走得更安定。舉例來說,只有底盤輕量化的四驅車和只有車殼輕量化的四驅車比較之下,後者的重心會更低更安定。因此謹記輕量化的話需要由車體上部開始輕量化。
■重心變化了的話飛躍姿勢也會產生變化!
前面說了四驅車輕量化之後重心位置也會產生變化,例如只把車殼的引擎蓋部分輕量化,或者只把車殼後方輕量化等等,都會對飛躍中的姿勢產生影響。事前準備幾個不同重量或重心位置的車殼,除了外觀之外也可以增加改造的選項。
導輪的位置和車寬也不可忽視
要令四驅車順暢過彎,導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官方大賽規定了可以裝配的導輪數量最多只有6個,而這6個的導輪的裝配位置和性質就會影響四驅車的行走姿勢(2018年2月起追加了特別規則,裝配導輪的數量沒有限制)。其中一個常用的基準是把四驅車打橫立起來的時候能不能夠只靠導輪自。導輪有多種不同的種類﹑直徑﹑厚度﹑重量﹑對賽道牆面的咬合力(摩擦力)等可供選擇,根據賽道和四驅車選擇合適的導輪最為理想。
■四驅車的最大寬度是包括導輪在內少於105mm!
官方大賽規定了四驅車的最大寬度是包括導輪在內少於105mm。使用大徑導輪並與FRP防撞桿組合增加四驅車的寬度後可以令四驅車比原裝狀態走得更偏向賽道的內側,減少行走距離(亦即是說四驅車的橫幅越闊越有利)。但同時,行走內圈的話轉彎距離亦會變得更緊迫,需要用上相應的改造去配合。
依據賽道尋找適合的齒輪比
以5:1﹑3.5:1等數字作標記的齒輪比,這個數字表示了「摩打轉多少圈的時候車輪會轉1圈」的比率。換句話說亦即是「車輪轉1圈的時候用上了摩打轉多少圈的力量」。以5:1和3.5:1為例,使用5圈力量推動車輪的5:1會有強大的力量,相對的3.5:1雖然車輪每一圈的力量較少,但是因為轉的次數較多所以速度會更快。而同時5:1就會有更佳的加速力(扭力)。用裝有變速箱的汽車來比喻的話,3.5:1就是速度重視的「高波」,5:1就是力量重視的「低波」。平坦直路的話當然就是用高波會跑得更快,但要加速到頂速需要一點時間,而如果到頂速之前就遇上陡峭斜坡的話…?因此對於無法於行駛中變速的四驅車來說,依據賽道選擇合適的齒輪比就更為重要。
■也要小心追求最高速的改造卻未能得到理想圈速的情況!
雖然齒輪比只要遵守官方搭配組合就可以隨意變更,但也要留意和其他改裝零件的配合度!理論上速度重視的齒輪比配搭速度重視的摩打就可以得出最高的頂速,但是於直路較少的賽道無法推到上頂速,又或者就是推到上去亦只能保持那麼一瞬間的情況也會出現。在這時候降低頂速﹑減少於入彎時的失速,或者用上容易維持頂速的力量型齒輪比也是值得考慮的改造。更進一步來說,四驅車的重量和車輪的直徑也會影響最合適的齒輪比。最好的方法就是準備多種不同的齒輪組合依據賽道來研究最適用的齒輪比。
也推薦由新手套裝開始入手
如同以上所述,迷你四驅車的魅力就是它千變萬化的改造,然而亦同時因為這種自由度而會嚇跑了初學者……。不用擔心,田宮模型為初學者準備了包括高性能摩打﹑導輪﹑防撞桿﹑制震鉛塊﹑減速海綿等基本改裝零件和迷你四驅車本體在內的「Starter Pack 起始套裝」。此外也可以選購齊集導輪和制震鉛塊等基本改裝零件的「Basic Tune-Up Set 基礎零件套裝」,只需與喜歡的四驅車一起搭配購買就能簡單做好挑戰賽道的準備。這些套裝絕對是入坑首選!
留意可以用於愛車上的零件
由Racing Mini 4WD登場活躍至今的後置摩打底盤,重心置於前方的前置摩打底盤,使用雙頭摩打的中置摩打底盤等,競速志向的迷你四驅車系列推出了各種不同的底盤。在選購改裝零件時別忘了留意零件是不是兼容使用的底盤!「底盤選擇指南」不單有各種底盤的解說,亦有各種底盤的兼容零件列表可供確認,必定能為你提供助力!